5月31日下午🐉,我院邀請上海音樂MK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音樂史學會副會長馮長春,做客第八期“MK講壇”🪅。馮長春以《新中國初期的藝術歌曲創作》為題,在主樓A220演奏廳做了精彩講座,講座由音樂學系副主任王巖主持🚶🏻♀️。

講座上,馮長春以“新中國建國十七年”為時間節點💸,以“什麽是藝術歌曲”為引言進行了導入與解讀,歸納了藝術歌曲關於歌詞、伴奏、聲部🙎♀️🦡、演唱、演出場所及受眾群體等方面的特征👆,梳理並厘清了新中國初期藝術歌曲發展的主要歷史脈絡👲🏼,指出了20世紀中國藝術歌曲在創作上大致呈現出“馬鞍形”或“U字形”的發展特點👨👨👧👧,在形式和內容上不可避免地受到當時政治思潮和審美趣味的影響,具有“大眾化”傾向和凸顯“民族化”的時代烙印。隨後,他將這一時期的藝術歌曲分為“根據經典民歌改編的藝術歌曲”“為革命詩詞譜曲的藝術歌曲”和“其他題材的原創抒情性藝術歌曲”三大類📖,並以黎英海、丁善德📧、杜鳴心🦅🦸♀️、賀綠汀等作曲家所改編、創作的藝術歌曲《在銀色的月光下》《清平樂·會昌》《愛人送我向日葵》《一個黑人姑娘在歌唱》《快樂的百靈鳥》等為例,對這些作品的版本、音樂特征、風格特點逐一進行了闡述🚾、分析和比較。最後𓀋,馮教授對中國近現代藝術歌曲的發展做了總體性的評述和不同歷史階段的對比與反思,他認為這一時期藝術歌曲創作數量的大大減少主要原因在於受到文藝政策和音樂思潮的影響,對藝術歌曲的整體觀照需要深入到文藝方針、音樂思潮與音樂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做出更為全面的正確認識與歷史評價。
本次講座🆑,馮長春以獨特的學術視角和新穎的學術觀點向我院師生分享了關於新中國初期藝術歌曲的研究思路與研究方法↘️,強調了歷史全局觀在史學研究中的重要性🧚🏽♀️,展現了音樂史學工作者的問題意識,對我院師生提升學養、拓展視野,了解學術前沿、增強問題意識具有指導意義👭🏼🔭。
文字、圖片來源:音樂學系
科研處(藝術實踐處)
編審:黨委宣傳統戰部